当前位置: 公告通知 > 院内新闻 > 内容

《中国教育报》刊发我院思政实践教学改革的文章

发布时间: 2021-06-20     点击率:

 

《中国教育报》刊发我思政实践教学改革的文章

 

2021年69日,《中国教育报》第07版(教育视窗)刊发了我院李兴华教授的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文章《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文章先后被党建网、中国教育新闻网、腾讯等全文转载。 

http://dangjian.com/shouye/dangjiangongzuo/shidaimayuan/202106/t20210609_6077941.shtml



http://www.jyb.cn/rmtzgjyb/202106/t20210609_596215.html



https://new.qq.com/rain/a/20210609A01RH700

 

原文刊载如下:

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李兴华

  

“画说哲理:图说新中国70年”获奖学生合影

多年来,景德镇陶瓷大学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针对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结合学校基地办学的背景和行业院校特色,立足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丰厚的陶瓷文化资源,服务于新时代陶瓷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整体上进行四门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学生的获得感”为中心,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认知到理论教学的魅力,实现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的教学目标,受到学生欢迎和肯定。

以课程为单位的“一课一品”思政课实践教学

景德镇陶瓷大学根据四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整体贯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每门课都有实践教学任务,每门课的实践教学都力求打造课程品牌项目,结合时代、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学生专业实际开展有行业学校专业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思政课“一课一品”四式(情景式、体验式、启发式、思辨式)实践教学改革。

“道德法治剧”的情景式教学,以“演”养“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体课程完成后,由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大学生关注或者相关的热点,将身边发生的故事原型加以改编,或重新演绎经典的哲理故事,从道德和法治两个层面自编、自导、自演,把小品、短剧搬上课堂,通过小品、短剧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真善美”,针砭“假恶丑”。每个小品结束时,教师组织讨论,让学生思考作品反映的问题,并挑选优秀剧目在全校公演。这项教学改革始于2001年,已实施了20年。2019年以来,还尝试学生利用手机进行VR情景剧视频拍摄,在更大的校园场景中进行角色表演和展现。

“社会考察”的体验式教学,以“察”知“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走进瓷都景德镇,开设户外课堂,带领学生考察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考察分为陶瓷文化历史、红色革命历史、城市发展历程三部分。通过考察陶瓷历史文化遗址,了解近代中国陶瓷产业的变迁历程,加深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通过考察瑶里新四军改编旧址,加深对中国革命史的理解;通过考察陶瓷企业、社区等,真切感受城市变化,加深对新中国70余年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感性认识。

“画说哲理”的启发式教学,以“画”启“思”。根据学校艺术专业学生占三分之一的情况,这部分学生有绘画功底,结合学生专业特长,进行“画”说哲理的实践教学改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求学生以“百年追梦——中国梦、陶大梦”、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主题进行创作,自己动手绘制图画或拍摄图片,并用简短精练的文字来阐释图画、图片中所蕴含的哲学观点和思想理论,作品要求立场性、原创性、哲理性和正面性。学生作品图文并茂,积极向上,立场鲜明。

“课程辩论赛”的思辨式教学,以“辨”明“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辩论赛面向全校所有任课班级,分为初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每学年举行一次。每名教师组织其任课班级之间开展初赛,并最终遴选出1个班级参加全校复赛和决赛。为使课程辩论赛真正体现课程特点和教学特色,要求辩题体现四大特色,即时代特色、课程特色、学校特色与当代大学生特色,聚焦上级有关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社会焦点事件和校园热点话题等,面向全体任课教师和学生征集辩题,充分体现课程辩论赛全员参与、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这项教学改革使学生参与热情高、教学效果好。

以时代为观照的“因时、因地、因材”思政课实践教学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注重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从学校实际出发,深度挖掘校本资源和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地域优势,将深厚的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之中,体现学校特色。探索针对青年学生心理和行为的特点,不同于传统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有时代气息的、重在调动学生参与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以大学生“知、行、思、做”为主线,形成了“三因”教学特色。

思政课实践教学充分考虑“因地制宜”。陶瓷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千年瓷都景德镇,自身也拥有长达百余年的基地办学传统。“因地制宜”就是说陶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应从景德镇城市、从千年陶瓷文化、从城市历史文脉和自然文化景观等资源入手,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实施实践教学。从走进体验景德镇、认识了解景德镇、讲述传播景德镇、设计规划景德镇、传承保护景德镇等视角开展看景观、研历史、讲故事、设形象、护名城的特色实践教学,主动把思政课教学与学校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对接,充分利用景德镇丰厚的特色文化资源,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

思政课实践力求做到“因时制宜”。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和电脑已成为大学生必备生活用品和学习工具,手机让学生可以充当记者的角色,也可具备广播电台的功能。“因时制宜”就是陶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和兴趣关注点等方面入手,提升学校“一课一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和水平。让学生利用手机观察、记录景德镇的城市街区、陶瓷文化景观、瓷业从业人员风貌和陶瓷艺术精品风韵,并且利用手机APP进行推送,扩大影响。学生通过现场感知,亲身观察、调查研究,了解景德镇的历史、认识景德镇的变迁、思考景德镇的未来。这种走、访、看、谈、拍等实践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关注“因材制宜”。“00后”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角,这批成长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一代大学生,展现出的率真自由、独立自我、阳光自信的性格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材制宜”就是陶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充分考虑“00后”大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涵养更大的胸怀、培养更高的格局、坚定更崇高的信仰。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注意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保护他们的个性与爱好,培养他们的志趣与格局,树立他们的责任与情怀,助力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大学生成长为目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就是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四有”新人。

思政课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认同。“画说中国梦”“画说改革开放40周年伟大成就”“画说新中国70年伟大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实践课的教学效果。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采用“以察知史”教学形式,结合景德镇地域文化特色,将“四史”教育融入实践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选择,讲清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包括百年陶瓷史背后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贡献);用大量鲜活的事实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进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思政课实践教学旨在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意志品质。作为陶瓷大学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走进瓷都景德镇,了解红十军在景德镇的战斗历史、瓷业工人的革命历史,通过参观中国陶瓷博物馆、十大瓷厂等,了解中国陶瓷的辉煌历史、近现代陶瓷工业振兴的艰难历程;通过走访老一辈瓷业工人,获知新中国陶瓷工业建设来之不易的成就;通过学习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文本,引导学子明确青年人的历史担当、陶瓷学子的行业使命,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革命先烈的故事和瓷业先辈的奋斗历程中,提升和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

思政课实践教学意在提升大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分析能力。结合思政课程的性质和定位,通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帮助大学生进行学理分析,建立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立场,形成理论结合实践的品格,启发他们的主体自觉。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帮助他们用历史眼光、世界眼光、辩证眼光、发展眼光看世界、看中国、看社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中,采取“以辩明理”的教学形式,选用课程中的哲理,结合国内外热点事件,让学生在辩论中提升思辨能力。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思政课实践改革,注重多样化、个性化、地域性和针对性,主动与新艺术、新工科、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相契合,在目标定位上努力把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建设成为学校课程品牌、校园经典文化项目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在实践模式探索过程中,力求处理好思政课的政治立场、思政课的时代使命、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三大关系,初步探索出立足行业院校、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师生都有获得感,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